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范文 > 读后感

管鲍之交读后感

时间:2025-02-22 17:46:01
管鲍之交读后感(通用11篇)

管鲍之交读后感(通用11篇)

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,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,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。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管鲍之交读后感,欢迎阅读与收藏。

  管鲍之交读后感 篇1

最近,我在看历史故事,其中让我最感动的是《管鲍之交》这一章。故事里面讲了,管仲有个朋友叫鲍叔牙,他们俩一起做生意,每次赚的钱,管仲都多分点,鲍叔牙少一点,但是鲍叔牙却不计较,说是因为管仲家里贫穷,还要照顾老母亲。管仲做事也做不好,打仗也打不好,但是鲍叔牙却认为是时机不对。后来,管仲帮公子纠,鲍叔牙帮公子小白争夺王位,管仲差点杀死公子小白,但最后失败了。可是鲍叔牙却推荐管仲为相,自愿当管仲的手下。

“如果是管仲赢了,他会帮助鲍叔牙吗?”我有这样的疑问,但我希望自己能像鲍叔牙一样,对朋友的缺点能宽容,学会换位思考,帮助朋友,信任朋友,同时也很想交到像鲍叔牙这样的朋友。虽然管仲很有才华,但是鲍叔牙的优秀品格更值得我去学习。

  管鲍之交读后感 篇2

《管鲍之交》这个故事讲的是:春秋时的齐国是一个霸主国家。管仲和鲍叔牙是齐国两个很有名的人。鲍叔牙家里很有钱,管仲家里很穷,但是他们俩是一对很好的朋友。

两人一起合伙做生意,总是鲍叔牙出的钱多,管仲只出的钱少。可是每回赚钱以后,总是管仲得到的钱多,鲍叔牙得到的钱少。因此,大家觉得管仲是一个自私和爱贪小便宜的人。但是鲍叔牙却不这样认为。

管仲帮鲍叔牙办事,总是办不好。别人都说管仲没有才干,但鲍叔牙却认为管仲很有才干,只是没有碰上施展才华的机会。

后来,齐国打仗了。鲍叔牙和管仲加入了自己国家的队伍,一起去打仗。管仲在战场上总是当逃兵,大家都不喜欢他这样。鲍叔牙却说:“管仲的勇气和毅力是谁也比不了的。”

管仲知道了这些事后,特别感动!从此,管仲和鲍叔牙精诚合作、互相帮助,他们都成了很有名的大臣。

  管鲍之交读后感 篇3

《管鲍之交》这篇文章讲了鲍叔牙和管仲之间的三个小故事,告诉我们鲍叔牙是如何对待朋友的。

第一个故事说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做买卖,赚得钱管仲总是多拿一些,鲍叔牙不但不指责他,还非常理解朋友,从不斤斤计较,认为管仲生活贫苦,多拿点钱是应该的。

第二个故事讲了管仲办错了事,鲍叔牙不是一味地指责他,而是安慰他、帮助他。

第三个故事是鲍叔牙认为管仲的才能在他之上,就甘心把相国的位置让给管仲。鲍叔牙不嫉妒朋友的才能,而是为朋友的成就感到高兴。

读完了《管鲍之交》,我被鲍叔牙对朋友的理解、包容和真诚所打动。我们对朋友也要坦诚相待,只有真诚地对待朋友,朋友才会真诚地对待我们,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,才能生活得更加快乐。

  管鲍之交读后感 篇4

今天我读了《管鲍之交》这个故事,故事讲的是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。鲍叔牙是齐国的贵族,而管仲家境贫寒,生活很窘迫。两人尽管身份有悬殊,但鲍叔牙仍然欣赏管仲,还在经济上帮助管仲。在事业上也是尽心尽力的帮助他,最后,管仲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家。面对全国的赞誉,管仲自己感慨万分地说:“我能有今天,全都因为我的知心朋友鲍叔牙帮助。我们合伙做生意,分利是我总是多拿一点,鲍叔牙认为是我家穷,不认为我是贪财。我曾替他出主意,结果反而让他在生意上蒙受损失,而他觉得那是条件不成熟,并不是我愚笨。我三次做官三次被撤职,他觉得是机遇不好,而不认为是我无能。在战斗中我曾三次逃脱,他认为是我老母亲需要赡养,从不认为这是懦弱。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鲍叔牙!”

人们在谈及管鲍之交时,无不把更多的钦佩倾注在鲍叔牙对朋友赤诚无私的友情上。

读了这个故事,我的感受是:我要学习鲍叔牙对管仲的真诚、宽容与信任,还有他那宽阔的胸襟,来对待身边的家人和朋友。

  管鲍之交读后感 篇5

自古以来,一位位英雄好汉,都分外重视“友谊”这个词。友谊可以说是成功的花朵,生命的阳光,人与人之间只要拥有了真诚的友谊,就不怕世间的种种困难了。今天我读了《春秋故事》里的《管鲍之交》,深有感触。

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,他们一起做过生意,一起打过仗。买卖是合伙的,鲍叔牙有钱,出的本钱就多,管仲穷,本钱出的少。可是他们赚了钱,管仲却分的多些。鲍叔牙手下的人不服,鲍叔牙说:“管仲家里穷,我乐意多给他一份,朋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。”看到这里,我想起以前好朋友多拿我一点,我就不高兴,不由的十分惭愧。

他们一起打仗时,一出兵,管仲能跑在后头就不往前跑,而一退兵,他总是跑在最前面。别人说管仲贪生怕死,鲍叔牙又替管仲分辨:“管仲的母亲老了,他是为了照顾老母亲。”管仲听后,感慨地说:“生我的是父母,了解我的只有鲍叔牙啊!”

是啊!为什么管仲和鲍叔牙能够成功呢?为什么他们能受齐桓公重用呢?正是因为他们懂得“友谊”的真正意义!

读《管鲍之交》,欣赏他们真诚的友谊,赞美他们互帮互助的品格。让友谊之花永远绽放!

  管鲍之交读后感 篇6

今天,我读了《管鲍之交》这个故事。

这篇文章讲述了鲍叔牙年轻时与管仲交朋友。他见管仲气宇宣昂,相貌魁伟,博学多才,少有大志,就料他是治国济世的人才,所以对他特别敬佩和照顾。

两人少年时曾一起做生意。鲍叔牙见管仲家穷,就在分钱时多分一点给管仲。有人骂管仲贪财,鲍叔牙解释说:“他是不会贪图这一点钱的。是我看他家穷,就故意多给他分一点。”

管仲还带兵打仗,临阵对敌,常躲在最后,撤退时又跑到前头去了。有人认为管仲是懦夫。而鲍叔牙却说:“他家有老母,全靠他赡养。他保护自己,是为了侍奉母亲。他绝对不怕死的`。”

后来,两人去齐国谋生,当时齐襄公没有儿子。但他有两个兄弟,一个是纠,一个是小白。管仲和鲍叔牙当了他们的老师。一个在鲁国,一个在叫莒的小国。

齐襄公死后,这两个兄弟开始争夺王位。他们都从自己栖身的国家回齐国,在路上管仲向小白射了一箭。看见小白倒下去,就认为小白死了。就不急不慌在回齐国。而小白并没有被射死,他们快马加鞭,改回齐国。在鲍叔牙的说服下,小白当上了齐国的国王--齐桓公。

后来,齐桓公让鲍叔牙推荐人才,他推荐了管仲。而后来管仲辅佐齐桓公当上了霸主。

鲍叔牙和管仲的友谊,一直流传到现在。我也想要和自己的朋友像鲍叔牙和管仲那样呢!

  管鲍之交读后感 篇7

《中华上下五千年》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,书中有很多很多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动人故事,表现了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,许多故事既生动精彩,脍炙人口,又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深有教育和启迪意义。其中这样一个故事令我难忘:《管鲍之交》。

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友谊深厚的好朋友,但后来各自跟了不同的主人。当时齐国国王有两个异母儿子,一个公子 ……此处隐藏1749个字……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学习,就这样我们取长补短,互帮互助,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。每当我们受到老师的表扬时,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笑着跟对方说:“谢谢你!有你这个朋友真好!”

我们一定要学习鲍叔牙,有一颗宽容的心,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。

  管鲍之交读后感 篇10

“管鲍之交”成语来源于春秋齐国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,它已成为国人耳熟能详、津津乐道,世代相传的佳话。人们常用“管鲍之交”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、彼此信任的关系。故事梗概如下:

管仲家贫,鲍叔牙富有,他们是一对好朋友,互相深知深交,合伙做生意,鲍叔牙出大部分的本钱,赚了钱管仲却多分一些,鲍只分小部分。鲍的家人表示不满,鲍却说:“管仲家里穷嘛,需要用钱财,是我自愿给他的!”有时候做生意赔了钱,鲍不但不抱怨管仲,还安慰他说:“这是时机不利的缘故,请不要放在心上。”管仲听了,十分感动。这就是被后世盛传的“鲍管分金”的故事。

后来,管仲当兵打仗,他不敢冲锋在前、身先士卒,总在后面;打败仗的时候,他却总是第一个逃走。人们讥笑他胆小如鼠,没有勇气。这时,鲍叔牙却帮他说话:“管仲家里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他奉养,其实,他并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。”

后来,管仲和鲍叔牙分别做了齐王两个公子子纠和小白的老师。为避内乱,鲍叔牙和小白到莒国,管仲和子纠到鲁国。齐国后来真的发生了内乱,他们都返回国内想继承王位,路遇时,管仲想杀掉小白,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,就向小白暗算射箭,箭射偏了,小白佯死脱逃,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早回齐国,小白就当上了国王,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齐桓公。小白当上国王以后,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,鲍叔牙却对小白说:“我虽然对您是忠心耿耿的,但只是一个庸臣,不会有大的作为。您要想把齐国治理好,就必须任用管仲来当宰相。”齐桓公问:“为什么一定要用他做宰相呢?”鲍叔牙说:“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,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!我与他相比,有五点不如他:宽厚仁慈,能安抚取信百姓,我不如他;治理国家,能抓住根本,我不如他;忠信可结于诸侯,我不如他;能给国家制定规范和礼仪,我不如他;能站在军门前指挥练武,使将士勇气倍增,我更不如他。管仲有了这五个长处,要是他当宰相的话,一定可以使齐国很快强盛起来。”小白一听:“管仲还射我一箭,是我的仇人,你是我的老师,我愿拜你为相。”鲍叔牙语气坚定地说“多谢大王对我的信任,以前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,他射您一箭,各为其主,难得他对公子纠的一片忠心。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,管仲是一位有才干的人,一定能帮您射得天下,请大王聘请他做宰相。”

齐王最终不计前嫌,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,用当时崇尚的大礼,迎接管仲,拜他为宰相,鲍叔牙副之。从此,在鲍叔牙的协助下,管仲出谋划策,在齐国顺利实行了他的治国之道。他们对内实行一系列整顿改革,使百姓仓廪充实,生活安稳,进行教化,让百姓明礼仪、知荣辱。对外,正确处理与周王室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关系,采取了恩威并施的外交策略,力戒恃强而骄,处处表现出讲信义、重礼让、有节制的大国风度。使齐国迅速由乱转治,由弱变强,齐桓公也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。

后来,管仲病重,齐桓公考虑后事安排,问他是否可以让鲍叔牙接替他为相。管仲说:“鲍叔牙善恶过于分明,以善待善尚可,以恶对恶谁能忍受得了?他是位君子,但不可以委以国政。”当有人将管仲这些话告诉了奸臣易牙,易牙以为这正是离间管仲与鲍叔牙的好机会,遂到鲍叔牙面前挑拨离间。没想到鲍叔牙听了非但没有生气,反而笑了,说:“这正是我推荐仲父(管仲)为相的原因。仲父忠于国家,没有私心。若让我为相,哪里还有你们这些小人容身的地方?”一番话说得易牙面红耳赤,连忙狼狈而退。管仲深感鲍的知遇之恩,曾感慨地说:“我贫穷时,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,分钱财,自己多拿,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,他知道我贫穷啊!我替鲍叔牙办事情,不成功,结果使他处境更难了,鲍叔牙不认为我愚蠢,他知道时运有利有不利。我曾三次做官,三次被国君辞退,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能,他知道我没有遇到时机。我曾经三次作战,三次逃跑,鲍叔牙不认为我胆怯,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,需要奉养。公子纠失败了,召忽为之而死,我却被囚受辱,鲍叔不认为我不懂得羞耻,不尽臣节,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,而是功名没有显露于天下为耻。真是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鲍叔牙也!”

天下的人都赞美管仲的才干,我更钦佩鲍叔牙,觉得更应赞美鲍叔牙能了解人、容人、帮人、以诚待人,替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,当别人误解管仲时,他挺身而出解释,消除误解。他举贤荐能,把才能高于自己的管仲推荐给齐桓公,不怕超过自己。他这种对朋友的理解、包容、真诚和无私收获了真诚友谊,二人互相支持信任,成为莫逆之交,辅佐齐王称霸,成为历史上的名臣,更成为朋友之间建立友谊的榜样,“管鲍之交”流芳千古。

朋友相交,贵在真诚,互相信任,互相帮助。没有鲍叔牙的胸怀,管仲可能难以在历史上留名,而没有管仲的雄才大略,鲍叔牙也许永远只是一个商人。齐桓公如果没有管仲和鲍叔牙,也许就不会成就“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”的伟业,成不了春秋第一霸主。事业成功,天时、地利、人和缺一不可。

人生在世,都希望多有朋友,而且是真心的朋友,但在实际生活中,却是少之又少,尤其在当今社会,物欲横流,唯利是图,认钱不认人现象更严重。当我们在慨叹找不到朋友时,应该先问问自己,交朋友的目的是什么?你为朋友想了些什么,做了些什么,是否有鲍叔牙的雅量,在名利、金钱、人情等方面都能真诚地对待朋友,为朋友着想。只有这样,才能和同学、战友、朋友相处时,要保持一份宽容的心,大家互相帮助,互相关心,互相体谅,互相理解。就能交到真诚朋友,就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、更加惬意快乐!

  管鲍之交读后感 篇11

我很喜欢《管鲍之交》这个成语故事,反复读了几遍,比较喜欢管仲说的一句话:“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鲍叔也。”管仲和鲍叔牙都非常有才华,但我更喜欢鲍叔牙!

我喜欢鲍叔牙,钦佩他有那么宽广的胸怀。看过历史书的同学应该了解,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师傅,而管仲则是公子纠的师傅。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夺王位,差点丢掉性命,比较终是小白当上国君,就是后来的齐桓公。而此时,鲍叔牙为了更好的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,为了强大齐国,却极力介绍管仲当宰相,自己心甘情愿做管仲的副手,丝毫不计较名利。相比于赵高、秦桧、和珅那些只为一己私利,不顾国家大局的朝臣来说,鲍叔牙的一心为公尤为可贵。

我喜欢鲍叔牙,他全心全意维护朋友,这深深打动了我。他是那么信任朋友,一心为对方着想。比如有时候管仲积极出谋划策,出的主意没有见效,鲍叔牙就会说:“不是主意不好,而是时机不利而已”;又比如打仗进攻的时候,管仲在比较后面,撤退的时候管仲又在比较前面,别人就嘲笑他是胆小鬼,而鲍叔牙则说:“管仲家上有老下有小,家中又只有他一个劳力,得留住他奉养母亲啊!”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,鲍叔牙总会时时站在好朋友管仲的角度,一心为他考虑,这是多么难得,多么真挚的友情啊!

管仲是多么的幸福,拥有鲍叔牙这样真正的朋友。我也希望交到像鲍叔牙一样的朋友,当然我也会像他一样真诚地去对待朋友,拥有自己的“管鲍之交”。

《管鲍之交读后感(通用11篇)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

Copyright © 2024 心情语文网 www.jusaka.com 版权所有